宜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目标年为2035年,规划近期至2025年。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市辖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宜春市级行政区范围,国土总面积18668.46平方公里,统筹全域国土空间战略部署和空间格局,侧重规划指引和约束性指标统筹分解下达。
市辖区:袁州区行政范围,国土面积2537.06平方公里,侧重规划传导和重要空间控制性统筹划示划定。
中心城区:包括3个园区、10个街道,新田、湖田、渥江、三阳、彬江等5个镇域,国土面积约603.03平方公里,侧重规划传导和空间导控。
人口:全市2020年户籍人口601.06万人,七普常住人口500.77万人,城镇化率56.35%,占全省约12%;市辖区2020年户籍人口116.84万人,七普常住人口112.17万人,城镇化率65.77%;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80万。
经济:2020年GDP2789.87亿,增速3.7%全省第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40.8:47.6。第三产业2019年首次超过二产,占比逐年提升。
国土:全市行政辖区面积1.8668万平方千米,占江西省陆域国土面积的11.19%;下辖1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自然资源本底方面,其中林地面积约占市域国土面积的55.96%,生态环境优越。
落实长江经济带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总体要求
落实江西省推动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部署
结合宜春城市丘陵山水特色,儿童比例高以及锂电新能源产业优势,提出围绕人、城、产的城市建设理念。
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典范 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城
国际知名的健康养生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区域中心职能:赣西区域文体教育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旅游组织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保税物流平台。
产业基地职能:国家级新能源(锂电)产业基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建材家具制造与贸易中心、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元器件配套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装备生产基地、全省富哂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
市域常住人口640万,城镇化率80%,城镇人口512万人;市辖区常住人口160万,城镇化率8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140万人。
努力把宜春建设成为江西综合实力强市。打造“开放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绿色生态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社会治理强市。”
绿色发展战略: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农业空间格局优化、绿色产业发展格局、矿产资源利用格局
文化品牌战略:魅力空间格局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建立明月山生态组团、全域旅游体系、文旅品牌指引
中心提升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优化、人口城镇化指引、枢纽能级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
丰樟高产业协同区、奉靖生态协同区、加强环昌地区交通一体
(1)顺应沪昆区域发展走廊集聚态势,构建城市东西展开的远景空间框架
(2)加强区域旅游通道连通对接,提升宜春赣西旅游组织中心地位
(1)争取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宜春搭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宜春在赣西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服务职能
(2)积极争取科技成果异地转化、军民融合等协同创新政策,培育宜春锂基材料、电子新材料、增材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推动宜春袁州、万载与浏阳、上栗等协同打造花炮品牌,形成造纸、印刷、包装、仓储、物流、专业燃放等相关配套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4)吸引长沙文化创意产业与宜春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共建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
(5)争取长沙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在宜春建立分支机构,促进医疗与养生、休闲、康复、旅游的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国知名的健康养生基地
(2)引导交通干线)构建环线)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发展
三区协同:指西部袁上万宜协同发展区、东部南昌大都市区融合发展区、北部九岭山生态保育区
(3)积极融入南昌都市区,提高环昌片区的发展水平
(4)坚持生态优先,推动九岭山生态地区走特色发展之路
2、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落实、完善和细化主体功能分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空间严格保护,强化生态服务功能,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和建设用地规模,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
政策引导区:划定自然、人文、矿产等政策引导区,通过引导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水平。
六条生态廊道:保护赣江、锦江、袁河、南北潦河以及宜丰河,需要重点保护水质、湿地及动植物栖息地,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岸线整治等。多个生态斑块: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及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森林质量提升,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作。
健全“两区多基地”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1、构建“一区三带多节点”的市域城镇战略格局
以宜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以明月生态组团、慈化湘赣合作区、宜万经济走廊为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新宜萍城市群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域
以沪昆城镇发展轴、昌栗产业发展轴、昌铜生态发展轴为轴带,沿线重点开发的城镇为节点,形成点轴式的城镇体系
多节点:由市域中心、副中心和县城中心城镇组成的城镇节点,结合发展特点和优势,差异化引导产业、生态、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特色化发展
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宜慈赣湘合作发展轴、市域协同发展轴、沪昆城镇发展轴
三区:中心城区、明月山生态组团、城乡融合人发展区,促进城区、景区、园区深度融合
多节点:指环绕中心城区的多个特色小镇,包括寨下、慈化、西村、南庙、金瑞、天台、新坊、洪塘、芦村、柏木等,作为城区城市功能组成部分和承载空间的补充
中小学布局满足15分钟生活圈配建要求,推进宜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优势产业的开发
体育设施:到规划期末,人均用地不低于0.6㎡,公共体育设施15分钟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设施:到2025年,人均规划医疗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低于0.8㎡,其中医院人均不低于0.45㎡;至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7.5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
社会福利设施:到规划期末,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达0.4㎡以上
打造以儿童友好型为特色,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社区生活圈以15分钟生活圈半径划分规划单元,以规划单元为基本社区生活圈分类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构建儿童、老人友好型城市。
南联:城市南部嘉庆与教体、彬江等新兴功能组团间的联系,搭建文旅与创新空间发展框架
两轴:沪昆区域发展轴,为东西向串联综合服务、创新、对外枢纽等功能的发展轴带;市域协同拓展轴,为南北向协同联系万载、明月山等片区景区、城区、园区融合的发展轴带
五片区:中部综合服务片区、北部产城融合片区、南部现代服务业片区、东部及西部创新发展片区
3个片区及中心:经开、教体、城南5个专业化中心:国际商贸城、体育中心、大数据产业园、大事件预留区、学府城
多个组团中心:规划组团内部综合服务节点
注重功能定位、业态配比、品牌引进,尽可能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规划构建3级商业中心体系:
市级商业中心:以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和综合性商业街区为主要空间载体
片区级商业中心:与公共活动中心相结合,服务于本区域及周边区域的消费人群,依托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大型居住区和商务区社区商业中心:与社区事务中心、社区卫生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综合设置
发挥明月山风景区生态、旅游优势和主城区综合服务的融合优势,承担特色服务、消费、文化创新、会展商贸功能,发展大健康、文体娱乐、时尚创意、特色旅游、信息服务等产业。以环城南路为载体,串联医养工坊、明月山区域旅游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国际疗养社区、大事件预留区,打造城市景观形象大道,将复合功能汇集在一条开放交融、高效综合的景观大道上。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优化开发区规划布局,构建“双核、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
保护九岭山生态屏障,加强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工作。打造昌铜高速百里画廊,形成西接湖南、东联南昌,串联浏阳大围山、铜鼓天柱峰、官山、靖安九岭山、三爪仑、安义峤岭、永修云居山的区域旅游廊道。
强化城市与自然交融的城市特色,将山体、河流、田园与都市建设相协调,构建连山、滨水、贯城的生态网络和城市空间,提供多样的体验空间。
环南昌大都市圈:强化赣江、锦河生态带建设,加强流域治理与协调,共建百里画廊与风光带。
多魅力空间节点:即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自然、人文、乡村三类魅力景观区。
十二、实施保障 强化规划传导管控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