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从“鱼米之乡”到“工业强市”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南昌:从“鱼米之乡”到“工业强市”
▲1993年12月1日,“江铃汽车”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江西省首家上市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南昌人民的团结奋斗下,历经风雨艳阳,实现了从“鱼米之乡”向“工业强市”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南昌工业活力迸发,一手抓技术改造提存量,一手抓招商引资扩增量,南昌工业迈入了跨越式发展新时期。
南昌工业由弱到强迈入跨越式发展新时期
奠基期(1949-1978年):“敢为人先”和“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工业奋勇争先,“头部***”精神熠熠生辉。在这块红色热土上,南昌工业传承着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同时,新中国将南昌作为工业基地来建设,“一五”时期即新建重大工业项目26个,覆盖航空、机器制造、电力、化学、建材、纺织、造纸、农药和食品等一系列工业门类,先后布点了洪都、江汽、江拖、江电、南柴、南齿、南钢等大企业,又相继从上海、南京等地迁入了江纺、江氨等大企业。国家实施了四个半“五年计划”,南昌工业也从1949年总产值不足3500万元发展到1978年的18亿元,工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基础得以夯实。
稳步发展阶段(1979-2000年):“改革开放”和“全面拓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南昌工业活力迸发,集体企业蓬勃发展,技术改造加速实施,管理模式全面创新,到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6.49亿元,是“一五”末的15倍、1978年的2.5倍;南昌市有工业生产单位近4万个、工业产品数千种,形成了覆盖电力、冶金、机械、航空、电子、仪表、化工、建材、轻工、纺织、造纸、医药、食品等35个行业,轻重工业各半的产业格局,180多种产品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推动公有制企业改革,南昌工业推陈出新、全面拓展,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打造形成包括汽车、医药、食品、航空、冶金、机电、家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31个大类、130多个中类、400多个小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2年):“量的激增”和“质的提升”
2001年,省委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明确了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南昌市积极响应,在上世纪末国企改革脱困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把工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谋划建设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坚持一手抓技术改造提存量、一手抓招商引资扩增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全市上下抢抓工业、主攻工业的热潮。从量上看,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2012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7.26亿元,是2001年的5.3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855.03亿元,是2001年的7.2倍;全市年度工业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从质上看,在此期间,南昌航空城破土动工,欧菲光产业群含苞待放,一大批高精尖、重量级工业项目纷纷启动,南昌工业迈入了跨越式发展新时期。
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是南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南昌和“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昌特色的“打基础、优结构、蓄势能、添后劲、惠民生”的品质型发展路子。
经济总量五年翻番,经济质量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4.4%以上,高于全国和全省同期年均增速4.1和1.4个百分点,2010年突破2200亿元大关,实现了五年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1%,实现了三年翻番。
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十城千辆”、“十城万盏”、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成半导体照明等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光电、航空及零部件、服务外包、生物和新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朝着千亿产业目标迈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9家,国内200强企业37家。2010年,南昌工业经济稳中有升。工业经济快速上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0.92亿元,增长21.0%。55个重点企业实现增加值279.87亿元,增长23.8%。7个省级以上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0亿元,增长26.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0.1%。
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破30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大关。
进入“十二五”时期,南昌工业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消费层次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站在这一新的历史平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南昌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促进冶金和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电、机电制造、食品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光电、航空及零部件、服务外包、生物和新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园区。
把加快发展作为头部要务,2012年南昌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能快则快、好中求快,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南昌核心增长极在2012年“苗头”初显。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动员大会和万人誓师大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上下打造核心增长极的热情空前高涨,各项工作全面推进,顺利实现了“半年有苗头”的目标。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工业项目加快实施。南昌航空城一期、欧菲光二期、中节能低碳环保科技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100亿元,同比增长30%。
1984年1月,江西汽车制造厂作出“走出去、引进来,脱胎换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决策,以技术吸收、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N系列轻卡及其制造技术,并在1985年3月,正式签订五十铃轻卡的全部技术转让合同。与此同时,江西消防车辆制造厂、江西客车厂进行技改,扩大产能,增加品种。1985年,全市汽车行业一举扭亏为盈,共生产汽车3500辆。
1986~1990年,南昌地区汽车行业累计实现利税逾3亿元,创造南昌地区汽车行业历史上头部次辉煌,并为全国所瞩目。1991年7月,以江西汽车制造厂为核心,组建江西江铃汽车集团公司(简称江铃集团)。1993年11月,江西汽车制造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式改组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2月,“江铃汽车”A股股票在深圳上市。
1995年,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2.11万辆;同年8月,江铃集团以美国福特公司为战略合作伙伴,引进开发福特公司的全顺商务车;2002年,全市汽车年销售量达5万辆。除江铃集团做大做强外,江西客车厂与上海凯马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江西凯马百路佳汽车有限公司江西消防车辆制造厂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多方与客商洽谈合资、合作、租赁或承包。2004年,全市汽车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年销售量突破7万辆,利税总额近13亿元,拥有江铃、全顺、陆风、庐山、江客5个品牌,形成轻卡、轻客等7个系列近600个品种。2004年底,江铃集团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成立江西江铃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江铃集团成为南昌首家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企业。随着江铃股份年产30万辆整车项目正式启动,江铃汽车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南昌研制了新中国头部批海防导弹。
江西汽车制造厂签订五十铃轻卡的全部技术转让合同。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开发区授牌仪式举行。
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成立,该集团前身为南昌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全省头部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昌瑶湖机场选址确定为南昌航空城。
南昌航空工业城获得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授牌。海立年产600万台空调压缩机项目竣工投产。
南昌经开区经济总量跃升为全省工业园区第二位,小蓝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小微企业产业发展示范园正式挂牌,昌东、长堎工业园区跻身重点省级工业园区,进贤县开发区进入全省首批筹建省级工业园行列,安义工业园区民用铝型材产能跨入全国三强。
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奋进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