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子出租报社怎样当一个时髦的“包租公”
原标题:老院子出租,报社怎样当一个时髦的“包租公”
随着广告收入的持续性断崖式下跌,存量资产收益已成为国内报业集团抵御“报业寒冬”的重要生命线,如何保障资产收益的稳定和蕞大化,已显得尤为重要。
位于南昌中心城区的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是江西报业传媒集团依托原办公院落打造的新型文化科技融创平台,自2016年初开园以来,从一个危旧办公院落变身为江西知名的新生代文化科技园,被评为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广告产业园,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30佳优秀案例”。在园区的快速发展中,江西报业传媒集团收获的不但有多倍增长的租金收益,还有产业转型、体制改革等诸多领域的新经验。
豫章1号园区所依托的物业资产,位于南昌核心城区东湖区,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两栋紧密相连的办公楼组成。2001年初,随着江西日报社及所属部门的搬迁至南昌红谷滩新大楼,这个办公院落便由报社对外零散出租,2013年前后,其中一栋1957 年建成的红砖楼因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楼,不得不关门停租。
2015年上半年,为盘活该办公院落,江西报业传媒集团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园的设想,很快获得省市区政府的支持。经属地政府牵线搭桥,集团与深圳华嵘集团合作成立了园区运营公司。为扶持园区发展,东湖区政府给予各项奖励、改造补贴近600万元,还量身定制了产业扶持政策。以园区为平台,2016年5月,江西报业传媒集团与东湖区政府在深圳举办了文化产业招商大会,吸引300 余家企业洽谈合作,首开国内报业集团异地举办产业招商大会的先河。文化园区的建设让这个危旧的办公院落焕发了青春活力,截至目前,园区引进企业140 余家,成为近年来江西蕞具成长性的文化园区之一。
报业集团运营文化园区,困难显而易见:园区运营专业性强,报业集团缺乏相关人才;产业招商市场化程度高,报业集团的国有体制,在市场竞争中难免“戴着镣铐跳舞”。经过对外招商,园区确立了混合所有制这一全新运营机制,与具有丰富产业运营经验的深圳华嵘集团共同出资1000万元(华嵘集团控股),成立了合资公司。股东双方派驻人员组成董事会对公司进行整体管理,双方向园区输入在各自领域和区域的优势资源,从市场上聘请人才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承担日常运营事务,公司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并按租赁合同定期向江西报业传媒集团缴纳房租。
“混合所有”的新机制给集团带来了多重收益:一是保障了未来10余年租赁期内集团资产100%的高出租率和零管理费,解决了此前租金不高不稳和国有控股后“自己收自己房租”的问题;二是通过导入深圳的企业资源、园区运营理念、专业人才团队,实现了园区的高水平、快速度成长,园区品牌很快在江西唱响。
国有党报集团与民营产业集团的强强联合,为豫章1号园区带来跨越性成长,也给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带来丰厚回报。就园区本身而言,经济效益明显——2016年、2017 年、2018 年园区年营业收入均超过2 亿元、年纳税额均超过1000万元,园区运营公司从投入期转向收益期。社会效益突出——在短短2 年时间,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广告产业园(省内唯一一家)、江西省文化产业基地十佳、省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江西省级众创空间。江西报业传媒集团更是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经核算,开办园区后,集团每年获得的租金收益增长近三倍,日常维修管理费全部归零,每年稳定增加利润200 余万元。同时,集团按相关政策规定获得各类政府奖励、补贴近300 万元,超过了集团投入园区运营公司的资本金。可以说,集团不花一分钱实现了老旧办公院落的改造、提升,实现了房租收益的大幅稳定增长,还获得了园区运营公司的分红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园区的运营,打通了集团产业转型与省市区政府产业资源、江西本土企业资源、深圳企业资源的聚合、互动的新渠道,实现了集团产业发展的“平台再造”。此后,集团先后在园区注册成立了地铁广告公司、体育公司、影视公司等多家新型文化企业。
江西报业传媒集团老院落的运营之道,无疑为当下正在急切推进产业转型、蕞大化盘活资产的国内报业集团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本文发刊于《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中)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