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近年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着力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上下功夫,聚力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全区产业发展步入了加速赶超的“快车道”。
(一)工业总量加速增长,主导地位明显提升。2011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5亿元,首次进入500亿园区序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和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去年的13.29%提高到14.83%,由去年全市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三次产业比重为0.85:76.21:22.94,其中工业占GDP比重由去年63%提高到64%,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现已形成汽车机电、新材料、家用电器、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六大主导产业。2011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9.03%,其中以江铃陆风、格特拉克、百路佳为龙头的汽车机电产业集群和以江钨金世纪、硬质合金、天高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均进入“百亿产业集群”序列,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4.03%和25.38%。家用电器、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和食品饮料产业分别完成工业总值70亿元、65亿元、25亿元和46亿元,初具产业集群化发展雏形。
(三)重点企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0家、5亿元以上企业25家、10亿元以上企业11家、20亿元以上企业5家。区内17户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市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1%,成为引领带动全区工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主导产业是衡量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区紧扣“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的目标,将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作为提升工业、突破工业的主攻方向,全力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成为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新型制造业核心基地。
(一)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充分考虑产业基础、发展潜力、比较优势等因素,编制完善“4+3”重点培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引导产业实行“基地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特别是精心编制好以恒天K-发动机为主体的动力装备产业园、以南昌海立为龙头的家电产业园、以南昌保税物流中心为引领的现代物流产业园等三大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努力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定位清晰、功能设施配套、集聚能力较强的产业园区体系。
(二)培大育强主导产业。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根本取向,重点实施“4+3”产业发展战略,力促汽车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加速扩张,力促家电、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三大传统主导产业扩容升级,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壮大,形成一个“500亿级”、两个“200亿级”、三个“100亿级”产业集群,尤其是将恒天K-发动机项目培育成“500亿级”特大型骨干优质企业,成为南昌经开区的“金字名片”。
(三)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紧扣“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两大重点,倾力打造商贸服务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大力实施润田、水泥厂、饲料厂、北大科技园、台商工业园用地规划修编和整体迁移,吸引战略投资者进区打造综合型商务“新地标”,精心打造以枫林大道、双港大道为“双主轴”的商业区,做优园区“商务圈”。围绕南昌保税物流中心功能提升,大力引进苏宁电器、美的安德物流、钢材、邮政等物流企业,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流的现代物流中心,力争服务业每年发展速度快于GDP增幅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实践证明,产业培育壮大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政策措施、要素保障等工作的力度和水平。要善于借鉴发达地区扶优扶强产业发展的先进做法,结合现有产业发展现实基础,全方位高标准实施产业加速聚集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要素保障。
建议一,优化发展要素,打造要素保障平台。当前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企业面临技术、资金、土地等多方面的要素瓶颈,应针对这些瓶颈制约,着力建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要素集聚的平台和载体。一是打造技术创新平台。设立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鼓励省内高校与企业合作结成产业技术联盟,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分别予以相应的资金奖励;对新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等品牌产品的企业,同样予以相应的资金奖励。二是创新投融资平台。设立每年5亿元的专项资金,引导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投、保、贷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境内外并举、多板块并举上市,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三是建立土地供电统筹平台。对国家级开发区省级用地计划指标单列;将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用地、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指标由省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并降低用地指标购置费用。优先保障重点培育企业用电、用气需求,冬、夏用电高峰期避峰负荷指标向重点企业倾斜,优先将重点企业列入省、市供电公司供电范围。
建议二,优化政策措施,完善企业激励机制。重点针对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50亿元、20亿元的“企业方阵”,建立培育工程专项资金。一是激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营业收入首次超100亿元且对财政贡献2000万元以上、超50亿元且对财政贡献1000万元以上、超20亿元且对财政贡献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在达标当年分别予以相应的资金奖励。二是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重点培育企业在并购、收购、重组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变更权属,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兼并重组后在开发区内注册经营的企业,新增税收省、市计提部分50%,三年内由省、市财政奖励企业。三是鼓励企业新上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项目。项目报批后直接享受“绿卡”政策,对总投资5亿元、10亿元、20亿元以上单体项目,按照项目备案通知书设计规模建成达产,经审计验收后,分别予以相应资金奖励,并将企业新上项目建成后三年内新增税收省、市计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用于新上项目建设。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区实现“争当全市打造核心增长极排头兵”发展目标,深入推进“项目大招商、产城大融合、效能大提升”重要活动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建设“现代工业区、山水空港城”为目标,以南昌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为契机,紧扣“工业立区、三产富区、功能活区”的发展思路,着力在项目大招商、产城大融合、效能大提升上下功夫,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四项重点工作,重点打造两园五基地,奋力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一是重点建设“南昌国家小微企业工业园”。在大昌北布局建设“南昌小微企业工业园”,集中扶持小微企业,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按照远期控制12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60平方公里,一期10平方公里“三步走”战略分步实施。围绕“一园多区,功能叠加”要求,把小微企业工业园打造成集小微企业集聚区、综合保税区、配套加工区、物流集聚区、龙头岗工业区等一体产业园区。同时在机制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快动快聚,并以小引大,以小推大,尽快形成大昌北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昌九工业走廊的脊梁。
二是着力打造“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昌分园”。把合作园区建设成一个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基地,引进先进管理服务理念、先进运行机制等示范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昌分园”将重点在培育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展技术成果交易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三是成为国家级的电子薄膜电容式触摸屏生产基地。目前,南昌欧菲光生产的纯平触摸屏产品占国内市场60%多,占全球市场的3-5%。下一步继续支持欧菲光公司加大产能规模的同时,鼓励它在经开区设立研发中心,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特殊人才引进,力争2012年底二期投产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左右,占全球份额15%以上。成为国内规模蕞大的消费电子薄膜电容式触摸屏研发和生产基地,成为三星、MOTO、联想等全球蕞著名企业电子触摸屏配套企业。
四是打造全国蕞大的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依托南昌海立电器现有年生产600万空调压缩机的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二期总投资30亿元,新增600万空调压缩机生产项目。力争在2013年底形成1200万台空调压缩机规模,年产值将达50亿元。并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进驻,促进空调产业链的形成,打造一个全国蕞大的空调压缩机生产基地。
五是打造全省蕞大、全国知名的汽车变速器生产基地。鼓励支持格特拉克企业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系列发展,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从为国内企业配套走向为全球企业配套做大,今年将达到91万台,产值35亿元,再加上新上40万台项目达产后,预计到2015年总产值将达到近100亿元。在做大产能的同时,推动创新和研发,培育完善产业链,引进4-5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努力打造全省蕞大、全国知名的汽车变速器生产基地。
六是规划建设国家级的动力产业重要基地。依托恒天动力实力和技术,一方面抓紧提升机产业化生产。目前提升机样机研发测试顺利,已经达到了欧级标准,下一步准备量产,到2013年达到年产能2万台,到2015年10万台,产值50亿元;另一方盯紧K系列发动机项目的研发推进。重点跟踪推进K系列发动机项目研发到下阶段的产业化,争取到2017年将K系列发动机产值达500亿元,远期实现产值1000亿元,规划建设国家级动力产业的标杆、旗舰性的产业示范基地。
七是规划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上市公司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区落户,生产铁路专用空调,通过市轨道交通公司支持,率先进入我市地铁空调和地铁站点空气调节系统,再瞄准地铁空调南方市场,打造全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江变公司在部分变压器项目上在行业领先,产能规模蕞大的基础优势(整流变压器占国内60%的市场份额),再引进产业链上相关企业,规划建设省级智能电网装备制造业基地。
一是加强项目招商工作。由区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招商,主要领导要强化招商引资的组织程度、推进强度和突破力度。瞄准重点区域和重点客商,围绕新兴战略性产业、新型重化工业、新型装备制造业“三新产业”,力争引进一批超10亿、50亿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以全区“六十大重点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K发动机项目、格特拉克年产55万台DCT汽车变速箱项目、南昌保税综合服务区项目等30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加快推进曰修路排水工程、枫林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庐山大道提升改造工程等20大城市建设管理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加快推进示范性综合医院建设工程、名校建设工程等10大社会事业项目开工建设进度;促进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建设,完工项目早达产。三是落实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成立由管委会负责人为组长的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实行每半月一协调,建立项目协调会议制度;一月一通报,建立月度情况通报制;一季一评比,建立季度公开评比制;一年一巡查,建立年度现场巡查制。
全区将紧扣南昌“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宝贵机遇,推动园区“拉框架、强基础”和“展形象、提功能”同步实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乐的产城融合旺地。一是道路交通功能优化。围绕“外部交通连通,内部交通连网”的要求,今年我区将投入约30亿元,全力畅通与红谷滩、新建县、湾里区对接的“延伸通道”,加快建设园区内的道路;打通区内断头路,增加公交线路和班次,实现园区道路通畅。二是城镇社区管理创新。全面启动社区“责任网格”园区管理工作机制,建立管理台帐,实现园区管理网格化和长效化。三是企业发展平台夯实。通过南昌综合保税平台、企业融资平台、人力资源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四个平台的建设,围绕园区企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企业发展的支撑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
围绕园区企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四大功能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
一是打造南昌综合保税平台。重点依托区内港口国际集装箱码头、保税物流中心、国际航空货运,以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在南昌物流保税中心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南昌综合保税平台。
二是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鼓励现有的科研技术平台升级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产品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积极引进外来的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的机构,补充技术创新能力;并利用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多和企业集中的优势,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相关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
三是打造企业融资平台。分利用区内金融院校的资源优势,帮助有潜力的企业与私募投资人接触,积极引入创业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对区内即将上市,拟上市和后备上市的企业,实施“贴身服务”,做好做活企业上市文章。
四是打造人力资源平台。一方面利用全区企业人力资源网络,挖掘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依托园区内职业院校多,培训能力强的优势,为企业和院校间搭建一个订单式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急需人才。
一是认真实施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民生工程指标任务,重点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抓好落实、兑现承诺。重点推进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社区环境综合整治、社会福利中心、低收入家庭论证中心等民生工程。二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引进几所有名气的中小学,提升我区现有中小学教学水平。强化全区教育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危房改造和城区中小学、幼儿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重点引进一两家省级医疗机构,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启动示范综合医院建设工程,推进区卫生院配套建设和村级卫生所建设,加快建设区计生服务站和新农合网络平台;加强城市管理,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加快新建一批公共体育和文化休闲场所,实施文化惠民、健身利民。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加强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以及应急管理工作,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