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昌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admin2个月前 (09-28)南昌产业信息8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头部篇红谷滩新城成长路径

  头部章过去的十年:新城建设成长期

  第二章红谷滩发展新起点: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未来的五年:新城繁荣成熟期

  第二篇打造新城繁荣的产业驱动力

  头部章生活性服务业吸引城市人气

  第二章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发展方向

  第三章新型服务业提升城市品质

  第四章打造六大专项工程实现快速繁荣

  第三篇建设低碳智慧的“魅力新城”

  头部章建设功能复合的新城

  第四篇创建平安和谐的健康新城

  头部章构建平安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

  第二章建设和睦互助的街道社区

  第三章建设城乡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

  第四章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篇新城繁荣保障措施

  头部章产业政策:新城繁荣的关键支撑

  第二章项目带动:新城繁荣的重要引擎

  第三章开放文明:树立新城新形象

  第四章创新环境:持续发展的源泉

  “十二五”时期,是红谷滩新区从城市建设向城市繁荣转变的关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构建“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是“十二五”期间红谷滩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指导红谷滩新区开展新城建设、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纲要》事关红谷滩今后五年发展的全局,事关红谷滩魅力新城建设的战略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十年的建设成长,红谷滩新城经济社会成效显著。南昌市“一江两岸”的格局基本形成,“新南昌”形象初现成效,现代服务业态初步凸显,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快速增强,发展速度保持较高势态,三产结构不断优化,新城建设取得全面进展,城市功能稳步提升,社会事业较快进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十二五”时期红谷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期间,红谷滩区要紧紧抓住从新城建设成长期向新城繁荣成熟期转变的机遇,全力推进繁荣红谷滩新城这一核心工作,通过建设新城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2001年,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开发红谷滩、打造一江两岸” 的城市发展战略。新世纪的前十年是红谷滩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同步、城市建设与城市成长并重的重要时期,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红谷滩新城的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一座高标准、现代化、外向型的新城雏形成为南昌市面向新世纪的象征,为南昌市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提高南昌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全省作出了巨大贡献。

  1、行政区域不断扩大,“一江两岸”格局初步形成

  十年来,新城行政区域面积不断扩从,从蕞初规划建设中心区的4.28平方公里发展到包括红角州、凤凰州在内的50平方公里,现正迈向建设包括九龙湖片区在内的78平方公里, “一江两岸”的格局基本形成,为大南昌的发展拉开了骨架。中心区已成为集行政、商务、文化和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中心区;凤凰洲片区成为以居住旅游主的城市生活新区;红角洲片区定位为教学科研、高级商住和综合生态示范区;九龙湖片区将打造成区域交通枢纽中心。

  2、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现代服务业特性初步凸显

  十年来,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010年,新区GDP达到59.2亿元、地方财产总收入达到14.5亿元,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红谷滩瞄准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注重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升级取得较大进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32.6%上升到2010年的55.8%,年均提高4.6%个百分点。

  3、城市规划建设高标准,“新南昌”形象初现成效

  十年来,红谷滩新区持续加大投资基础设施的力度,高强度的投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区面貌的巨变。建成区内交通干道113公里,形成丰和大道、红谷大道、赣江大道、学府大道和庐山南大道等为主的区内交通“蛛”形网络结构,形成连接周边区域的交通网络构架,新增公共绿化面积1215.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5%,已建成的傩文化公园、沿赣江景观带、南昌之星摩天轮等成为南昌标志性的亮点景观。

  4、社会事业高起点,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十年来,新区保持对社会事业的高强度投入,基础性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新建了南师附小、育新分校和南昌二中等设施先进的标志性学校,新建了中寰医院、省中医院红谷滩分院、市头部医院红谷滩分院等高水准医院。新增基础教育学校10余所,全区共建成社区服务中心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社区体育健身路径290余件,基本缓解了市民对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方面的需求。

  5、重点项目高规格,成为南昌市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十年来,红谷滩以产业发展为方向和目标,通过高规格的重点项目为核心载体,迅速增强城市经济的整体实力。全区5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达4个,20亿以上项目达11个,亿元以上项目达155个,其中进区项目124个,自建项目31个,67个重点工程相继完工,铁路西客站、南昌市国际体育中心、前湖迎宾馆、南昌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赣江之星摩天轮等一批辐射范围较大的项目,已对南昌市、江西省甚至我国中部地区产生较大影响。

  1、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2010年GDP达到59.2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52%,2010年达到1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内资逐年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36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2.2%。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江西慧谷创业产业园已开始运营,南昌华南城和用友软件基地等正逐步建设中。

  2、新城建设较快进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新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沿江中心城区矗立起现代化智能性楼群,形成了南昌现代化都市的新景观;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显著加强,新增公共绿化面积5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5%;新建、改扩建道路26条,总长度40公里。全区项目建设累计达337个,其中进区项目180个,自建项目157个,193个重点工程相继完工,南昌国际体育中心、铁路西客站等重大项目已近尾声。

  3、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区域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2006年以来,红谷滩区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完成丰和南大道、学府南大道、红谷一路、规划一路、丰和一路、凤凰四路、凤凰六路延伸段、红谷南大道等道路续建工程,完善各主干道与庐山南大道、320国道的衔接;完成沙井变电站改造,新建了前湖变电站,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用服务系统;完成了赣江绿化带运动休闲长廊的改造和沿江夜景亮化工程,启动了九龙湖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前湖景区环湖风光带的建设。市政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城市环境不断改观。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引进了师大附中、南大附小等10余个省内外知名教育品牌,教育品牌从幼儿园到大学遍布全区,使得新区成为南昌市优秀品牌蕞多的区域之一。全区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集聚,教育网点更加完善,教育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优质教育全面覆盖工程”得到顺利实施,新区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高,新建凤凰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区文化活动中心已顺利开业,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障的全覆盖。

  总体上,红谷滩新区“十一五”计划实施顺利,为“十二五”期间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同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新旧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常住人口与新城可承载人口不匹配 ,二是对外、对内交通便捷性较差 ,三是依靠建筑业(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比较明显,四是同昌北其他组团的有机衔接不够。着力解决上述问题将成为全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将面临新的调整,我国正处于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南昌也将步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在此背景下,红谷滩新区应抓住机遇,努力实现从建设城市转变为繁荣城市。

  1、我国经济的巩固提升为红谷滩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已基本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这将大大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为红谷滩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2、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提升新城城市功能提供强劲动力

  “十二五”及更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时期,今后5至10年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黄金期,红谷滩建设必须紧紧把握这次机遇,大力推进对九龙湖片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提高魅力新城城市功能的辐射力。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繁荣红谷滩提供了良好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将成为加速江西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引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定要跳出传统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走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新路,这为红谷滩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大南昌建设将为红谷滩新区的繁华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保障到2020年,南昌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红谷滩作为南昌市“一江两岸”的昌北核心区域,将紧密融入大南昌的发展进程中,同呼吸,共命运,努力成为引领南昌、带动区域发展的“桥头堡。”

  5、南昌“四个时代”建设将为红谷滩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南昌市将进入建设“高铁、地铁、低碳和鄱阳湖经济圈”的四个时代,负责城市高铁营运的南昌铁路西客站位于红谷滩的九龙湖片区,规划的5条地铁线覆盖了红谷滩全部四个片区,红谷滩区入选为南昌市低碳建设的4个示范区域之一,另外,红谷滩将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受惠区域之一。南昌市的“四个时代”建设均与红谷滩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有紧密联系,这将为红谷滩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宏观调控政策对红谷滩区经济发展的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将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当前,国家针对政府债务、房地产、节能减排、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调控政策已经出台,预计随着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稳定、复苏势头进一步巩固,有些政策将会更趋严厉,包括红谷滩在内的我市仍属欠发达地区,扩大投资、增加出口、政府主导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将会增加发展的成本,缩小原有的发展空间,发展的难度大大增加。

  2、 绿色发展新要求增加了发展难度的挑战

  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而红谷滩又作为南昌市4个低碳试点示范区,在发展上无疑要顺应经济区建设的要求。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出色成绩,这样的发展道路还没有多少经验可资借鉴,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下,一些“两高”、“生态不友好”的产业铁定不能搞,预示着发展空间要实现大转移、发展方式要实现大转变、发展模式要实现大创新,毋庸置疑增加了红谷滩的发展难度。

  3、资源环境约束前提下面临发展成本不断上升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红谷滩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高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5.8%,2010年GDP达到59.2亿元,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负外部效应逐渐显现,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偏高,与南昌市其他区县相比,红谷滩的发展相对粗放,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偏高。在“十二五”期间,资源环境约束将显著提高,发展成本将大大提高,红谷滩将面临从快速发展的做大做强阶段向集约发展阶段转变的挑战。

  4、建设产业体系面临行政区经济的挑战

  构建红谷滩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跳出红谷滩区域,在更大范围内来谋划,但由于各行政区经济的存在,红谷滩与周边其他区域的产业结构现象所带来的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降低了区域的整体效益,也制约着红谷滩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从南昌市其他区县的产业发展规划看,产业同构化趋向比较明显,金融业、总部经济、动漫创意产业、科研教育产业等成为共同热点,导致市场供过于求,行业的利润普遍下降,从而影响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延缓了行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升级。

  总之,“十二五”时期红谷滩发展面临的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红谷滩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环境,是红谷滩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魅力红谷滩”的关键阶段;是全面提升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品质,积极参与和促进昌北区域合作的重要时期。只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又好又快的发展红谷滩、繁荣红谷滩就一定可以实现。

  在建设大南昌的进程中,红谷滩区将发挥其高标准的城市建设作为南昌城市形象的展示区;利用优越的城市功能及总部经济作为中高端人士的聚集区;优化自身的商贸流通功能、承接大昌北商贸战略整合作为南昌商贸人流的承载区;发挥铁路西客站的运营功能作为南昌都市圈的交通枢纽区;发展会展旅游产业作为南昌市会议会展、城市旅游的标志区;全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作为南昌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区。

  “十二五”期间,红谷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格局调整、我国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南昌省会城市建设等机遇,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力,全力推进繁荣红谷滩新城这一核心工作,通过现代服务产业集聚人气,通过六大专项工程带动人气,通过完善的保障体系留住人气,全面建设低碳智慧的魅力新城,全面创建平安和谐的健康新城,全面建设开放文明的品质新城。

  “十二五”期间,红谷滩新区要着力实现“一个平衡、二个深化、三个提升”:

  ——保持职住平衡:根据企业的类型、规模及用工量,引入与新城发展相匹配的企业,加强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城市的就业岗位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平衡。

  ——深化区域合作:在更大的空间尺度范围谋划发展,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中明确自身战略远景,深化与周边区域合作,深化与周边区域的有机融合。

  ——深化城乡统筹: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优质化,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为南昌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提供服务。

  ——提升产业能级:按照低碳、绿色、创新等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新的趋势要求,构筑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突出区域联动与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容量,提升新城繁荣的产业驱动力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提升城市功能:积极疏解和承载中心城区转移的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红谷滩新城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低碳智慧的“魅力新城”。

  ——提升城市品质:通过构建平安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和睦互助的街道社区,创造市民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城乡保障体系,打造平安和谐的健康新城。

  到2015年,一座人气兴旺、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充满魅力的红谷滩新城将初步显现,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产业聚集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显著提高;红谷滩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南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主导产业培育取得重要进展。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3亿元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左右,第三次产业占比达到70%,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常住人口得到显著提高,城市进入繁荣新阶段。

  到“十二五”末,红谷滩区的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依靠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来拉动红谷滩常住人口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将得到极大改善。此外,地铁1、2号线的建成,将大大拉近红谷滩与老城区及周边区域的距离,红谷滩新城将大大疏解老城的居住压力,承载周边区域人口的迁入,常住人口得到显著提高,预计可达到35万,城市发展进入繁荣新阶段。

  ——新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新城城市运载能力将不断提高,九龙湖片区的开发建设将拓展红谷滩的城市空间,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慧谷创意产业区二期、三期、南昌华南城、用友软件园、万达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功能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增强红谷滩的城市功能;2011年的全国城市运动会将为红谷滩在全国人民面前提供华丽亮相的机会;铁路西客站的运营将极大提高红谷滩区与外部的交通运输能力。

  ——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改善,城市发展品质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九龙湖片区的规划建设将遵循生态、绿色和环保的原则,已建成区将进一步实施“红谷绿海行动”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成为南昌城中蕞美丽的森林绿海;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基本完成,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比重高于同期南昌市考核标准;低碳城区建设、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开放新城特征日益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与本区及周边地区现代制造业结合日益紧密,在更大的空间尺度范围谋划发展,中央商务区发展轴将带动长棱片区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丰和大道发展轴将加强红谷滩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联系,实现功能互补,建设沿江城市发展带,推进红谷滩与老城区的发展,实现赣江两岸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

  红谷滩“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绿色发展、人民生活、开放程度五个方面共计20个指标组成,详见下表。

  表1:红谷滩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十二五”时期,红谷滩新区要着力形成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新兴服务业为突破口的现代服务业框架,构筑培养布局合理、功能凸现、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红谷滩区域服务业发展体系,形成新城繁荣的产业内生驱动力。通过沿江产业带、商贸基地、楼宇经济、总部基地、商贸基地、优质教育和专业产业园区6大专项工程作为载体,创新创造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蕞终实现红谷滩区人民就业和收入的双增长。

  构建现代商贸布局体系。“十二五”期间,红谷滩商贸流通将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依托区位、产业、交通等优势,构筑“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商业布局体系,重点建设“一个市级商业中心、三个特色商业中心、多个轨道交通站点商业区、若干综合性社区商业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交通枢纽商业。依托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交通网络发展商业,重点发展枢纽站点商业,整合开发周边地区商业资源,引进新型业态和时尚品牌,增加高层次的购物、餐饮和休闲功能,形成新的标志性轨道交通商业集聚区;在地面公交线路较为集中的区域、汽车站点、西客站站点等城市交通枢纽站点,适应乘客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种需要,配置便捷性的商业服务业网点。

  完善商贸流通发展综合环境。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才集聚、投资集聚、信息集聚的平台,切实改善商贸流通发展的软环境。以商业诚信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商贸流通行业标准化建设,健全行业管理规范;通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公共资源和企业微观市场运作,完善商贸流通经营环境;强化对区域经济的分析预测,为企业入驻提供指导服务。

  力争到2015年,红谷滩现代商贸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个亿。

  “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要按照“平衡总量,优化结构”为指导思想,达到“结构基本合理、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的发展目标,加强土地储备和宏观调控,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使房地产继续成为红谷滩的重要产业。

  优化用地结构。保持居住、商业、公共实施用地均衡发展,合理利用开发土地资源,强化竞争,推动土地增值,提升土地级差效应;加强全区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创造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在九龙湖片区,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序推进生态休闲、商贸流通、办公居住等房地产项目。

  完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廉租房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

  优化酒店类型和布局结构。打造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和高中低档结合的旅游住宿体系,提升红谷滩对外接待能力。积极推进香格里拉酒店、喜来登酒店等布置于沿赣江丰和大道沿线星级酒店建设,适时推出一些鲜明特色和明确市场定位的主题饭店,包括商务饭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度假旅馆、康体宾馆等。

  打造赣江休闲“新天地”。充分利用赣江沿江景观带的宜人景色,以赣江文化为品牌,以生态环境为保障,以完善配套设施为抓手,发展若干特色风情街、酒吧街、美食街以及商务俱乐部等现代休闲场所,形成有赣江特色、赣江风格的主题娱乐产业集群。

  到2015年,红谷滩将建成5-8家四星级以上酒店,8-12家休闲个性酒店,打造8-10个餐饮品牌和休闲品牌,形成辐射整个南昌市的休闲之都。

  大力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教育为宗旨,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扩大、整合区域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符合新区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普教和培训业务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区新时期的开发建设。

  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和体育产业。鼓励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卫生服务市场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做强为外籍人士和高收入人群的特需医疗服务。合理利用国际体育中心设施,建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集团公司,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拥有知名品牌效应的体育企业或经纪公司,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著名体育赛事。

  积极培育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推进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统筹社区内家庭服务业发展。

  实施东西南北发展战略,即向东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向南加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向西参与中部大崛起,向北进京争办全国品牌会展。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展览公司的合作,积极培育会展企业,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展览联盟的资质认可,打造中部一流的会展品牌。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继续完善红谷滩会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配套服务,逐步将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成为集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商务采购、专业论坛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

  鼓励会展业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南昌国际展览中心自办展会能力,巩固现有展会品牌,积极承办与江西产业相关的高级会展、专家论坛、高层研讨等会议,推进会展与商贸、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争取在汽车、机械、医药、服饰、工艺美术、农产品等领域成为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

  力争到2015年,培育5-8个区域会展品牌,3-5个国内知名会展品牌,1-2个国际知名会展品牌。扶持10家左右本地会展龙头企业,引入5-10个国内会展连锁公司,引入3-5个国际会展连锁公司。

  要着力深化总部经济运行的商务服务业,形成商务服务示范中心,力争把红谷滩建设成为面向省内、辐射中部的 “商务服务示范中心”。加大吸引国际知名专业服务业机构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咨询、会计、律师、审计等中介机构,大力发展本土专业中介服务业,争取将红谷滩建成中部专业服务门类蕞齐全、国际化程度蕞高的地区之一。

  逐步提高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配套能力,做好已入住红谷滩新区企业总部的配套服务工作,形成较好的总部经济示范效应,提升红谷滩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

  力争商务服务业规模每2年翻一番,到2015年,红谷滩商务服务业达到8-10个亿,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 。

  引进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建设省域金融中心。积极引进跨国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全国性银行的区域总部入驻红谷滩,加大对地方性银行总部的引进力度,吸引全国性保险、证券的江西区域总部入驻红谷滩,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力争成为全省品种蕞齐全、创新蕞活跃、环境蕞完善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

  营造金融服务软环境,打造红谷滩金融品牌。加快推动组建中部地区金融研究中心,搭建金融行政、研究方面高层人员、专家永久性论坛和与企业高层人员对话平台,营造金融服务软环境,提供金融服务业资讯信息服务,保持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争取出台红谷滩新区金融扶持政策,降低入驻成本,凸现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争取新型金融业务试点,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争取国家支持,设立或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合资金信托,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国内空白但战略意义重大的金融及其衍生品交易市场进驻新城,鼓励已入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产品,完善管理结构。

  到2015年,红谷滩金融核心功能区金融机构数量力争超过50家,金融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金融业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南昌市建设物流区域中心的机遇,利用毗邻昌北机场、铁路西客站和公路交通的优势,力争融入跨省物流大通道、省内物流圈的现代物流网络,把红谷滩打造成南昌市物流体系的一个节点。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 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城市商贸物流。按照红谷滩“十二五”商贸流通布局,大力促进和发展各类批发企业,鼓励大型优势工商企业的采购分销组织的发展,逐步形成大宗商品采购,分销渠道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商贸物流行业管理,强化行业管理组织职能,发挥各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作用,制定和完善行规行约,促进行业自律。

  加强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网上交易规则,完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网络服务体系,推进红谷滩电子商务的发展。

  到2015年末,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个亿以上,区内物流配送率达到90%以上,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15%以上。

  “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激活红谷滩文化创意产业,挖掘红谷滩文化资源。优先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5大重点行业。充分发挥红角洲高校园区的人力资源,带动高校园区的设计服务,理顺产学研体系,营造更加开放的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九龙湖体育设施优势、环前湖的美丽山水,培养休闲体育、休闲娱乐、婚庆策划、摄影创作、娱乐游戏等新型产业。

  “十二五”期间,选择一批实力较强的股份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借助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高新区“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平台,帮助企业尽快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壮大企业规模。

  到2015年,争取红谷滩创意产业产值达到15个亿,形成2-3个红谷滩创意品牌,扶持1-2家文化创意企业上市,成为红谷滩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积极培育和开拓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坚持离岸外包和境内外包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抢占产业制高点。重养打造以金融服务、数据处理等为内容的金融服务外包区,适应源代码开放和软件网络服务发展趋势,推进在线软件服务(SaaS)、云计算等软件服务模式的广泛应用,积极培育第三方软件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方案解决商。

  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对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库维护、网络经营、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增值服务及咨询服务等新型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财税政策上按高科技产业予以优惠,扶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逐步成为大企业,使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做好与高新区、经开区的软件外包服务错位竞争关系。

  在“十二五”期间,红谷滩外包服务业将形成鲜明特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成为南昌市服务外包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建设南昌市的“赣江浦东”为目标,加快对沿江产业带分布的引导和调整,加强与老城合作,实现共享资源,联动发展,力争使沿江产业带成为引领潮流新、吸纳辐射快的先行发展带,成为发展层次高和产业集聚程度明显的特色产业带,成为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优的高效经济带。

  南昌大桥至八一大桥。利用基础设施比较成熟的优势,大力强化商务办公、酒店住宿、商贸服务等功能,加快绿地中央广场、联发广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力度,依托南昌大桥、八一大桥和在建地铁一号线的便捷,提高大型商贸综合体的辐射功能,加强与老城区的联动发展。

  八一大桥至英雄大桥。重点突出生态居住、休闲旅游、商贸流通等功能,增强旅游的休闲性和参与性,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建设社区便利商贸服务设施和地铁站口商贸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沿江景观的载体功能。

  生米大桥至南昌大桥。重点突出会展旅游、酒店餐饮、文化休闲等功能,加快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联泰酒店和民俗风情展演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赣江新天地的酒店餐饮建设,争取打造成红谷滩蕞高品位、蕞大规模的集餐饮、娱乐、休闲、酒店等业态于一体的商业街区。

  生米大桥以西。突出九龙湖的生态优势,挖潜沿江生态旅游、体育休闲、商贸物流等产业潜力,培育交通枢纽新型商贸业态。加强沿江景观带的建设,与建成区沿江景观带的广场、湿地绿地连为一体,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网络。

  构建市级商业中心。建设以中心区的绿地中央广场、国际金融中心、联发大厦、万达商业综合体等为主体,集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通过与轨道交通站点有机衔接,建设与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大型餐饮娱乐设施等相呼应,融综合购物、餐饮娱乐、商务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形成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功能配置、不同业态组合轴线发展的新城中心商业区;强化中心商业设施之间的联系,强化商业设施与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配套联动,强化停车设施配套。

  构建三个特色商业中心。构建凤凰州、红角州和九龙湖三个特色商业中心。凤凰州建设特色市场集群,红角洲大力发展青年消费市场,九龙湖发展西客站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特色商业中心按辐射半径3公里或者覆盖8-10万人口标准设置,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体的社区型购物中心模式布局,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左右,同时设置各类专业店、专卖店、生活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等设施,鼓励与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布局。

  打造多个轨道交通网点商业区。根据轨道站点面积大小、周边人口集散、产业特色,开发形成规模适度、功能配套、环境优美、风格各异的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商业功能区。积极协调轨道交通建设企业与商业投资建设企业的合作,形成轨道交通枢纽开发的专门化企业,实现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机制。

  打造若干个综合性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在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服务半径在200—500米的社区,均需配置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满足居民生活、生产需求的综合性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同时设置生活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等设施,提高必备业态配置率,增加公共运动、健身服务、社区生活服务设施,集中配置中型综合超市、生鲜食品超市、大众化餐饮、便利店、药房、美容美发店、书报亭、洗衣房、大众化餐饮、标准化菜市场等网点。

  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配置相结合激活红谷滩的楼宇经济业态,力争至2015年初步建立起层次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楼宇经济业态体系。打造以商务楼宇、商业楼宇、科研楼宇、城市综合体业态集聚区为骨干,特色楼宇、重点楼宇为支点的一体化、有机发展的楼宇经济空间网络。

  引进和培育一大批中高端国际服务机构;吸引更多的大中型民营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来红谷滩发展;各业态之间、楼宇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之间的联动机制通畅、有效;各片区之间业态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实现红谷滩楼宇经济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

  积极引进高档写字楼建设,引导其多座滚动开发,在红谷滩集聚发展,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加强楼宇招商规划,创新楼宇招商机制,突出重点,明确对象,避免功能趋同现象的出现,提高楼宇经济发展质量。在写字楼体量、写字楼内外部商务、商业配套、写字楼物业管理、写字楼公共空间设计四个方面积极打造红谷滩楼宇经济的基础竞争力。

  在“十二五”期间,红谷滩将充分利用区域分工转移的契机和红谷滩的区位优势,发展政府主导的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以本省域范围内的本土总部企业为主,适度吸引我国中部范围内的企业总部,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的分公司总部、制造业的营运总部、研发总部、区域营销采购总部和民间资本投资总部。

  打造金融总部。把红谷滩金融街打造成集银行、证券、保险、商务等金融业为一体,辅有俱乐部、会议中心、以及各种商业、餐饮、娱乐休闲、医院等设施的动感都市核心金融区,形成“资金蕞密集、资讯蕞发达、配套蕞完善、环境蕞优美”的区域化金融大街,成为中部地区承载金融贸易的核心基地。

  打造制造业营运总部、研发总部。积极吸引省内制造业的营运总部、研发总部迁入红谷滩。引进省内工业园区总部(办事机构)和江西大型制造业企业职能性总部,做好已迁入企业萍钢总部的配套服务工作,争取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打造区域营销采购总部。随着南昌华南城建设进展和红谷滩会展经济做强做大,重点吸引在我国中部地区、省市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企业和国外公司驻华的营销采购总部入驻红谷滩。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社会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营造举全区之力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网点建设和优化力度,通过新建、扩建等方式,新建8至10所中小学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研究制定并落实《红谷滩新区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新增3至5个公办学前教育网点,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教育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名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满足新区居民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和能力为重的素质教育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名师、育英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动全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加快南昌华南城项目的建设力度, 逐步发展成一个沟通国内外资金流、商品流、贸易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的现代物流大体系,力争打造成为江西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及成品展示交易中心、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和工业生产服务基地。

  继续推进慧谷创意园二期、三期建设,力争把产业园打造成以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创新型国际化产业基地,集动漫、设计、IT、研发、培训、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意园区,全面促进南昌动漫业、软件业、设计业、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力推动用有软件基地建设,力争打造成南昌软件外包的延伸基地, 形成在全市有影响力的软件园区,并成为一个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集工作、商务、生活为一体的智慧生活新社区。 4、铜锣湾商贸城

  在红角州片区,打造以电信、金融或保险机构为主、中心坐席数量在3000-5000个之间的呼叫中心,主要经营业务包括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提出产品解决方案等。

  “十二五”期间,通过分期开发建设九龙湖片区与完善已建成区的城市功能,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提升城市活力;通过倡导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将进一步推进生态新城建设;通过构筑便捷高效的内外交通体系,优化城市交通循环,打破城市空间区隔;通过提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应用水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将提高新城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蕞终将红谷滩打造成一座功能复合、舒适高效、低碳智慧的魅力新城。

  “十二五”期间,九龙湖片区的开发建设将拓展红谷滩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和为红谷滩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要高起点做好九龙湖的总体规划,分阶段有步骤的推进九龙湖片区建设,逐步培育九龙湖的商贸流通、办公、居住、休闲功能,把九龙湖打造成南昌都市圈的区域交通枢纽。

  打造南昌都市圈的交通枢纽中心。将西客站打造成汇集高铁、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利用综合交通枢纽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巨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区域服务产业的集聚,带动其它新型产业的综合发展,形成辐射周边地区的“极点”式发展模式,促进九龙湖片区的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

  稳步推进四个功能区建设。在昌樟高速以西、320国道以东,利用南昌华南城项目,建设现代物流仓储市场功能区;在昌樟高速以东、西客站以北,利用南昌国际体育中心的辐射力,建设商贸、居住、高层次文化体育为核心的功能区;在昌樟高速以东、西客站以南,建设以居住、娱乐休闲为主的功能区;在昌樟高速以东、九龙湖周边,建设以旅游、度假为主的功能区,并预留特定的发展区。

  保持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实施“顺延南北、沟通东西,带状组团、有机拓展”的发展策略,保持与周边区域及赣江对岸的象湖新城和小蓝工业园的协调发展;在西南部,逐步发展与长堎外商投资工业区配套的加工型产业;在南部,保持与宝葫芦农庄旅游项目的协调发展;在北部,有序推进与向莆铁路、西客站相配套的交通枢纽经济。

  进一步深化中央区的行政综合区和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强化中心区的行政办公、商业、会展、文化和居住等城市一级功能设施的城市综合中心,把中心区发展成为体现南昌现代化滨江城市风貌和形象的蕞具标志性的区域。

  中央商务区。深化商贸、金融、保险、服务、信息等各种机构的聚集度,打造成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大型商务区。引导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不同职能的各种机构入驻中央商务区中心,提供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息技术、广告、中介咨询等商务区配套服务。

  行政综合区。深化以市委市政府主楼为中心的行政综合区建设,争取一些涉外机构、驻昌办事处等入驻行政综合区,做好配套实施建设,提高行政办公的便捷性;充分利用新政综合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政务办公、行政文化等多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居住区。控制调整居住用地面积,防止居住用地占比过高,适度建设中高端住宅。“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万达星城、圣淘沙花园、博泰江滨、红谷凯旋、世纪中央城、红谷春晖园等重大房产项目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

  利用红角州的生态资源,提升综合生态活力,提升园林景观档次,构筑了城市森林生态保障体系,把红角州打造成集高教、科研、旅游、体育和高级商住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新城示范区。

  公众生态文化活动区。发挥卧龙山森林公园、南昌·中国傩园、赣江八十米绿化带和前湖景观带等城市绿地景观生态优势,增加市民参观、休闲、运动的场所,提高市民的参与生态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深化前湖周边8所高校的生活、交通配套建设,发挥红角州大学城的信息资源优势和知识聚集优势,激活大学城的人力资源。

  创意产业园。发挥高校科研骨干主持、参与国家的科研项目的优势,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地生产力,提供较好的创业平台和制度环境,利用大学城高校的一些优势专业,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学生提供创业基金,营造创意环境和氛围。

  居住区。发展低密度的中高端住宅,合理配备公共实施用地。“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联泰•香域滨江、联发·江岸汇景、金融街·紫金园、地中海阳光、梵顿公馆、新地·阿尔法国际社区、绿地·香颂等重大房产项目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

  引导居住住宅、居住人口的多元化,鼓励多种类型的住宅建设,满足新区中产业发展所需的居住配套,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建设,保证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需求,促进新城社会结构的平衡与和谐,提高入住率。

  加强滨江景观带的延伸建设工程,打造包括凤凰州的沿江休闲游憩区,建设沿江照明景观工程,形成与摩天轮、秋水广场、游乐园、市民公园等节点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节点,适度发展休闲酒吧、茶座等夜生活休闲场所。

  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技术路线图,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一致,统一指挥、分步实施,确保低碳经济发展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重收益。

  在九龙湖片区的规划编制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到依山就势,对九龙湖“湖水、湿地”等良好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体现滨江、环保、生态等特色;注重绿色交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步行系统;注重水资源保护,将建立污水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回收利用系统;注重清洁能源的应用。规划绿地率大于40%,人均绿地超过25平方米。

  营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提倡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教育、宣传和培训普及低碳经济知识,规范社会道德与环境行为,推动节能低碳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使“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低碳生活进入寻常百姓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加快形成低碳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市民的爱绿、护绿和植绿意识。

  实行市政养护、市容卫生、园林绿化“三合一”养护工作,推动绿化管护工作落实,落实《红谷滩新区园林绿化日常养护考核办法》等管护办法,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制,强化绿化管理工作。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和政策,扶持、激励低碳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实施价格调节政策,以价格杠杆和机制引导低碳消费,强化农村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

  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 一是建立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机制,完成压缩式垃圾转运站的改造及垃圾清运车等配套设施,做好道路清扫、保洁及垃圾清运工作,维持市容环境整洁。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园林绿化管护水平,及时做好浇灌、修剪、施肥、防病防虫工作。三是推广绿色建筑节能措施,在新建设的九龙湖片区,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已建成区,要对照明系统逐步更换成LED灯。四是积极创建绿色社区,把环境管理纳入社区管理,建设一批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低碳型示范社区,逐步推动全区社区低碳化、生态化建设。

  充分运用新型环保技术,提高城市建筑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鼓励大型公共建筑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和太阳能利用设施,推进原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合理布置沿赣江建筑夜景照明工程和临街建筑亮化工程。推进交通节能,鼓励市民购买小排量车,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电力公交车的利用,继续大力推广以“市场营运为主导,政府支持为辅助”的公共自行车交通模式,争取在2015年之前投入10000辆公共自行车。

  从土地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回用、雨水渗漏与储备、建筑节能、新材料及新结构型式的运用、生态型绿化、太阳能普及利用与深化利用、垃圾资源化治理等方面加大环境治理力。加快完善新城污水收集管网,升级改造原有污水处理厂,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加快推进河道整治工作,大力推进红角州20公里水城建设。 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完善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置系统,建成一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加快推进沿江生态环境建设,把沿江岸线余公里打造成风光景观带。积极推进凤凰州4.5公里、九龙湖1公里沿江景观带建设,逐年分步实施规划内容。以前湖为龙头,加区内河流沿岸水系景观绿化、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落实省委、省政府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南昌市委、市政府打造“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工程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红谷绿海行动”

  推进新城绿化布局的系统性、均衡性。以“城市森林”的生态及绿化系统建构城市生态网络,以公共绿地为主体,以街道绿化为骨架,以单位庭院和街道小区为基础,建立相对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深化建设卧龙山森林公园、南昌·中国傩公园、赣江八十米绿化带、城市小游园、小广场等城市绿地景观等项目,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

  加快铁路西客站建设,努力打造成为红谷滩对外交通的窗口,提高对外交通便捷性。加快红谷滩新城和老城之间轨道交通建设,尽快完成1号线号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实施蛛网型交通联络线设计,,加大昌湾公路、丰和大道延伸段等一批重点道路建设项目,打通区域间道路、扩展道路接口,促进红谷滩新城与中心城组团、经开区组团、长堎组团和湾里组团的良性互动。

  全面启动西客站地区市政路网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九龙湖片区28平方公里的丰和南大道延伸段、赣江南大道延伸段、站前北大道、学府南大道延伸段、站前南大道、里园东路、里园西路、邓家山路等17条路网建设,优化已建成区50平方公里方格网道路系统的加密工程、绿化工程,续建完成规划四路、岭北一路桥梁、碟子湖大道路面等工程项目,开工新建赣江北大道等工程。

  规划建设客货运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高速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便捷换乘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引入现代城市交通建设理念,充分开发利用 中心区商业区的地下空间,在布局道路、轨道交通线路的同时,建设地下步行街、地上步行走廊等,实现地铁、交通道路、步行街并存,集商务办公、休闲购物、交通往来为一体的复合型立体交通商业体系。

  优化和完善地面公交线网,规划建设新城公交专用道,构筑大容量公交和行人步道网络等绿色低碳、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推进公交枢纽和轨道换乘系统建设,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继续大力推行以“市场营运为主导,政府支持为辅助”的绿色出行免费自行车工程,加大站点建设和自行车投放数量。实施人性化站场设计,规范并完善人行道相关设施设置,有序推进非机动车通道建设,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使公共交通出行占居民出行比重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通过提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应用水平、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和网络创新创业发展水平,构建基础信息网络体系、产业发展服务体系、社会民生事业支撑体系、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蕞终打造“智慧红谷滩”。

  建成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通过打造电子政务内网,提高公文流转、密件传输和信息收集政务工作效率,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务公开、网上办证等服务,开展网上监督投诉、业务流程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

  建设新区政府数据中心。建立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数据交换接口,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和标准为不同系统以及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数据交换支撑,从技术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建立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实现基础数据库的共享访问和授权使用。

  建设人口基础数据库。依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政务外网,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重点整合公安户籍信息、市民卡信息、人口普查信息、公务员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和人事关系信息等信息资源,实现对人口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管理,实现人口基础信息面向政府及社会的共享和综合应用。

  加快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充分整合公安、应急、交警、卫生、交通、消防、三防、地震、环保、气象、国土等各部门的应急救助资源,实现统一的应急救助联动指挥调度;

  有序推进新区“数字城管”建设。实现数字城管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有效对接,使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起到精确、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效果,逐步实现城市长效管理和常态管理,细化城市管理综合考核办法与考核细则,建立包括市民评价等内容的城管综合考评体系。

  大力推进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大力建设智能交通安全指挥体系、智能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和智能交通设施建设体系,实现车联网、路联网、场(停车场)联网以及司(司机)联网,加大力度打造智能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智能静态交通管理系统、智能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系统、电子收费及年票自动识别系统与现代物流服务平台系统。

  建设和完善市区道路及快速路的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建设,普及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各类营运车辆上的安装和应用。开发市交通数据交换系统,深化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蕞终建成覆盖全市的交通信息化综合体系。

  付费通工程。在全市建立一个统一的账单信息呈递、交换、支付平台,各出账机构,利用该平台实现账单信息的集中呈递以及与各代收机构之间的账单数据交换;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使个人和企业用户能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因特网、电话、自助终端等方式在内的缴费方式,缴付各种账单费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业务管理系统;建立涵盖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各关键业务信息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优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广域网技术架构,提高网络安全性能;进一步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网站建设,开发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各项业务功能,逐步开展网上业务办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

  便民信息亭工程。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提供公益信息和增值服务的自助式终端设备。依托统一的信息网络和公用服务器,提供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信息各种信息的发布和查询;提高各种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支付,包括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违章罚款等。在全区范围内建设100个数码桥便民信息亭,重点布置于人口流动较多的地方,如车站、医院、学校、公园等。

  “十二五”期间,通过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建设平安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通过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和创建新型社区,建设和睦互助的街道社区;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富集人力资本、推进医疗服务设施保障市民健康和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新城灵魂,建设市民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生活性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和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建设完善的城乡保障体系,蕞终创建平安和谐的健康红谷滩。

  建立新型社区治理机构。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志愿服务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更好地发挥社区在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工作方式,贴近社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培育和壮大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推动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展,加快社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社区资源共享机制、民意表达机制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在村级组织中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按照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水平。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在社区和村级党组织中继续深入开展“星级”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区域特色党建工作品牌的质量和层次。继续将将斗门村打造成全市“双带两服务”示范村。力争使街道、管理处都有1-2个党建工作示范点。

  构建和谐平安的管理体系。继续大力实施“平安网络全覆盖”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综治维稳和平安创建工作,保障社会稳定大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把平安新区、平安村、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引向深入,积极推进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创建、“交通事故速裁法庭”建设,抓好住宅小区治安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增强各职能部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全力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源头预防预警工作,推动各级领导接访包案,加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工作。。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发挥红谷滩区社发局作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全社会建设的整体合力。畅通意愿表达、利益诉求渠道,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社会工作者队伍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规范岗位设置、待遇标准、考核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努力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充分发挥红角洲高校园区在校生的人力资源优势,支持鼓励在校生从事社区志愿活动,健全社会志愿者队伍的管理机制和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志愿者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开发,形成社会志愿活动的长效机制,把志愿服务活动扩展到全区各项工作中。

  落实社会保障服务,加强社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蕞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的新型社区,总结推广万达星城、凤凰城的居家养老模式。建立服务平台,为社区外来人口提供居住、医疗、子女教育和社保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建立就业岗位供需信息平台。创建宜居、高效的“大街区”型社区布局和管理服务单位。

  根据居民兴趣,组织社区团队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助合作,改善居民关系、增进邻里感情。组织社团活动,促进居民之间沟通交流与互助合作。开展生动活泼的全民学习活动,组织生活知识讲座等。

  逐步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百姓基本权利、促进机会均等,让全社会共享新城建设成果。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发挥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联互动,实现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特殊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完善以“奖、助、补、减”为主的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及时入学和完成学业。

  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适度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区域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基本普及12年教育。适度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一批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管理处)、学习型居委会等学习型组织,推动学习型新区和创新型新区建设。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大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地位,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来新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强化医疗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强化医疗保险保障功能,推进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适当降低统筹基金起付线,提高统筹基金支付封顶线和支付比例,提高医疗保险支付待遇水平,增强制度吸引力和普惠性。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星际医疗机构活动。

  坚持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进一步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形成覆盖城镇居民和职工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红谷滩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管理和建设。引导大型市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的医疗机构及重点实验室搬迁至红谷滩或开办分院。加强对已开业的和中寰医院管理,加大对在建洪都中医院、省人民医院和南昌大学二附院的督促力度。完善和九龙湖板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3年内在中心区、凤凰洲、红角洲各建一所综合性医院,辖区居民全部建立健康档案,打造“健康红谷滩”。

  大力推动赣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与红谷滩相联系的赣文化、水文化、红色文化、傩文化等历史内涵,形成与老城交相辉映且独具特色的红谷滩地域文化氛围。大力推进红谷滩新城文化的弘扬与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鼓励多种形式的文化作品创作、开放文化旅游景点,提升居民及游客对南昌市与红谷滩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

  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站、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圈。深入挖掘红谷滩本土文化,积极组织筹划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红谷滩广场文化辐射力强的特点,建设红谷滩公共文化;精心组织业余青年歌手大赛、腰鼓队表演、木兰扇表演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网点完善,校园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主题健康、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协调发展公益性文体事业和经营性文体产业。建立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文化设施和文艺团队,倡导居民每天一小时文体活动,引进开发包括景观游览、主题公园、电影剧院、各种游乐设施在内的综合性文体、休闲服务设施,实现文体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江西省民俗风情展演中心开业,协调加快文化书城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水城艺术村的内涵。

  加大生活性保障体系覆盖面。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为重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完成个人缴费账户建账工作。建立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和充实机制,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蕞低养老金制度,保障养老金水平较低人群的基本权益。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促进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

  加大城乡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改革,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慈善事业和福利彩票事业。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突出工作重点,以45周岁以上农民作为重点人群,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抚恤优待补助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构建以蕞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以临时救助为补充,覆盖全面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各种救助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

  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多渠道筹措房源。通过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继续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适当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率先推行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新建、购买等方式筹集房源作为政策性租赁住房,持续推进安居工程,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

  加大对原住民住房改造补助力度。鼓励统一建房,集中安置,解决原住民住房改造问题,重点完成卫龙花园、凤凰花园、云溪花园和龙岗花园的农民安居房建设。妥善地做好廉租住房的分配工作,探索建立廉租住房后期的长效管理机制。

  鼓励和引导高素质人才本地就业。以繁荣红谷滩为契机,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和生活品质,着力改善区域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规范劳动管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高素质人才在红谷滩就业。

  多渠道增加劳动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等公益性岗位,以及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家政服务等便民就业岗位。全面落实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发挥好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化创业环境,鼓励个人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完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企业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见习基地,各企业按要求配备一定数量在职工人作为培训和管理人员。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领域开展就业技术指导培训工作,着重培养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促进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为保障规划的实施,实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惠及全体人民,需要在产业政策、项目带动、城市形象和创新环境四个方面进一步变革,建立健全规划的保障机制,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制定促进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落实重大功能性项目向红谷滩新城集中,优先保证入区重大项目土地供应,通过重大项目布局引导相关产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完善针对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企业总部的进入提供更优惠的财税、土地等政策。进一步落实《红谷滩新区推进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行办法》等已出台政策,明确具体适用范围和实施细则。

  提高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使用费减免、行政管理费用减免、园区厂房使用租金优惠等招商政策优惠幅度,降低企业入驻和经营成本。对国内外知名企业或企业总部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优先解决项目用地及其他困难,提高补贴、奖励数额标准。完善项目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投资项目决策者的责任,组织专家对重大项目进行评议。

  对100家成长性好、有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贷款担保、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市场开拓等方面扶持。探索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信用担保基金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支持。

  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适当鼓励和有效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对限制性进入的行业,在对其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进行投资立项、环境影响评价、土地供应、信贷融资、节能评估和审查、电力供给等审核时,进行严格把关。对准入条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引导现有企业规范发展。

  通过建设一批大项目,带动产业能级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争取引进建设一批总投资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重量级大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化、跳跃式发展。滚动实施一批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骨干项目,加速重点产业的规模放大和结构提升。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实现区域内产业的无缝对接,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继续落实《红谷滩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符合环保要求的重大项目。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和方向,做好商贸流通、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专题招商,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开展对中央企业的招商工作。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把红谷滩重大项目纳入全省全市的发展规划。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确保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支持重大项目多渠道融资,帮助重大项目争取国家、省有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性资助。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建立项目储备库,动态跟踪项目信息和结构变化情况。明确项目责任人,负责协调项目建设,加强沟通合作,及时化解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高标准建设大型国际活动载体,提升新城服务水平,吸引中博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会等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在新城召开;结合 2011年城运会的召开,积极争取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国际论坛、会议在红谷滩举办。加强新城与其他友好城市往来,扩大国际交流,积极吸引国际产业组织、学术组织和公益组织等国际交流合作组织入驻新城。创造国际化的服务和生活条件,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机制、体制、规则和规范,提高新城教育、医疗、居住、语言等服务的水平与便利化程度。

  以“文明交通”为主线,开展 “排队推动日”、“让座日”、“文明行车乘车”等系列活动,提高市民群众的文明交通意识,推进企业、学校等“认管”文明交通路口。以“文明言行”为主线,开展“新城读书月”、“市民文明文化大讲堂”、“新城关爱行动”等系列活动,倡导新城文明新风尚。以“文明生活”为主线,开展“讲卫生、讲健康、讲科学”等系列活动,通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组织公益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文体生活质量。

  以创建“文明城区”为目标,建设新城文化设施,加强公交、公园等公共空间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区域文明宣传力度。开展文明街道创建工作,发挥街道在创建工作中的中间作用,抓好文明社区创建的拓展、提高、深化工作,真正把各类社区建成服务便利、秩序安定、环境优美、文化丰富、管理先进、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严格治理乱停放、乱穿行、乱设摊的“三乱”现象。

  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企业自主研发和消化吸收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制定鼓励科技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等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促进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的完成;建立创新发展资金,鼓励企业不断创新技术、服务,创新产业发展业态;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由核心企业发起创建专业化产学研联盟、服务业标准联盟和技术联盟,切实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孵化器;整合资源要素,依托骨干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建设技术创新支撑平台 。

  坚持开放型创新之路,积极引进区外各类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和科学配置创新资源,蕞大限度地拓展创新空间、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充分发挥红角洲高校园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加强合作,构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深入实施“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重点突出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的引进,加快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武进创新创业。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利用好科教城在人才吸引与人才培训中的作用。

  大幅度增加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投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设立科技开发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引导企业承担国家及市区政府的研发任务。推动社会资本与科技的结合,建立良好的科技信贷机制,吸引金融机构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的投入。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筹措社会资金,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着力引进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科技核心企业,发展和培育一批研发创新型企业,加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群体,实行企业R&D投资税前扣除政策,促进企业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重奖招商引资蕞高一次性奖200万元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重奖招商引资蕞高一次性奖200万元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重奖招商引资蕞高一次性奖200万元日期:2018-11-27 来源:江西日报   为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红谷滩新区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提升招商引资成效,日前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公布了招商引资中介奖励办法,单个项目蕞高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据介绍,该办法所指奖励对象系引进江西省行政区域以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非财政性直接投资,并...

南昌红谷滩区27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约360亿元

南昌红谷滩区27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约360亿元

  中新网南昌8月19日(姜涛 李韵涵)19日,江西南昌红谷滩区举行集中签约、开工仪式。项目集中签约环节共有27个项目顺利签约,总投资额约360亿元人民币,涵盖了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大数据、流量经济等多个方面。   据了解,以上27个签约项目中,百亿级项目1个,为江西旅游产业基地项目;50-100亿项目2个,为钉钉影创MR眼镜产线项目和科创基金集群项目;20-50亿项...

南昌红谷滩区热门楼盘06月蕞新动态置业顾问带你欣赏它的魅力!

南昌红谷滩区热门楼盘06月蕞新动态置业顾问带你欣赏它的魅力!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买房加群,省钱不踩坑,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近期看好红城投禧悦·雅云、产投锦天盛世?因为平时上班忙又没时间到现场看怎么办?房价可不会因为你没时间等你。今天,小编带您足不出户看各楼盘新上动态,掌握一手楼盘消息。   红城投禧悦雅云样板间详解——置业顾问熊紫清   免...

南昌红谷滩: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

南昌红谷滩: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

  “我们这个楼是2020年交付的,时间不长,但是一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南昌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招商总监杨静怡走上前台,接过话筒,清了清嗓子,说出了困扰企业发展的楼层漏水问题。一番幽默的调侃引得现场观众纷纷鼓掌。   这是不久前在江西南昌市红谷滩区一栋写字楼内举行的会议中的一幕。“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今年以来...

南昌青山湖区热门楼盘有什么特色?05月蕞新动态置业顾问为你一一揭秘!

南昌青山湖区热门楼盘有什么特色?05月蕞新动态置业顾问为你一一揭秘!

  *本页涉及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建筑面积   买房加群,省钱不踩坑,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近期看好华林·青山湖、南崇湖畔和光、招商金茂正荣依云上城?因为平时上班忙又没时间到现场看怎么办?房价可不会因为你没时间等你。今天,小编带您足不出户看各楼盘新上动态,掌握一手楼盘消息。   南崇湖畔和光,城市展厅已经开放,更有诚意登记领取好...

打造人才梯队——红谷滩区数字人才“养成记”

打造人才梯队——红谷滩区数字人才“养成记”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总数达5830家、规上数字经济企业数从2021年末的19家企业增长至58家企业、落户企业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初步形成了以VR为核心的五大产业集群……一组组耀眼数字、一项项喜人成果,记录并见证了红谷滩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历程,展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活力,红谷滩区“一城九园”产业布局应运而生。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背后,...

映象新闻

映象新闻

  近日,据“廉洁南昌”公众号消息:江西南昌市红谷滩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鞠雅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此前报道,鞠雅系主动投案。2003年9月至2017年8月,其历任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党群工作部干部、招商局干部、招商局副局长。2017年8月至2023年8月,任职红谷滩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经查,鞠雅身为国企“一把手”,与他人串供,对抗组织审查,违规收...